省一分钱即是赚一分钱,但若省错了地方,代价可能远超收益。——本杰明·富兰克林
当企业为控制成本忽视质量与消费安全时,公众信任的崩塌往往比想象中来得更快。
作为国内门店数量突破2万家的茶饮巨头,蜜雪冰城凭借"低价走量"策略迅速占领市场。
#市监回应蜜雪冰城鲜果片隔夜继续用#,看到这个话题,我不禁在想“隔夜”这个词。
根据公开信息,若早9点切配的鲜果片使用至晚10点(间隔13小时)被允许,而晚10点切配存放至次日早9点(间隔11小时)却被禁止,这种以"隔夜"为标准的判定方式,显然违背科学逻辑。
"隔夜"标准显然暴露出监管标准的机械性。食品保鲜本质是微生物学命题。
中国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》明确规定,切配好的半成品需根据食材特性确定保存条件及时限。
以苹果片为例,其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室温下4小时即引发明显褐变,维生素C流失率超30%;而柠檬片因pH值低于4.6,能有效抑制多数致病菌繁殖,理论安全期可达12小时。
若监管仅以是否“隔夜”作为判定标准,既忽视食材特性差异,也违背《GB 31654-20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》中"基于风险评估"的核心原则。
从企业经营视角审视,蜜雪冰城的操作存在显著风险收益错配。据行业测算,鲜果原料约占茶饮单杯成本的18%-25%,过期废弃直接冲击本就微薄的利润率。
但相比可能面临的品牌价值折损,这种成本控制显得得不偿失。参考2018年某连锁快餐品牌因"过期肉"事件导致市值蒸发120亿的案例,食安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具有持续性与扩散性。
第三方舆情监测显示,事件曝光后"蜜雪冰城"百度指数单日暴涨487%,负面评价占比达63%,这对依赖口碑传播的现制茶饮行业堪称致命打击。
监管层面的矛盾同样值得深思。现行《食品安全法》第三十四条明确禁止经营"腐败变质、油脂酸败、霉变生虫"等食品,但具体到鲜切水果的时效管理,各地执行标准参差不齐。
北京、上海等地要求现切水果存放不超过4小时,而部分二三线城市仍沿用"隔夜即废"的粗放标准。这种标准断层不仅造成企业合规成本差异,更让消费者陷入认知混乱。
建议参考日本《食品卫生法》实施指南,建立以温度、湿度、pH值为核心的多维评估体系,取代简单的时间划线。
此事折射的更是整个现制茶饮行业的成长阵痛。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,2022年现制茶饮市场规模达1040亿元,年均增速超20%,但食安相关投诉同比增加45%。高速扩张下,加盟店占比超80%的蜜雪冰城面临更严峻的品控挑战。
建议行业建立"中央厨房+全程冷链"的鲜果供应链,参照瑞幸咖啡的物联网管理系统,实现从切配到废弃的全流程数字化追踪。
对消费者而言,除关注产品价格外,更需培养基础食安认知。例如观察果片色泽变化(苹果褐变程度)、嗅闻异味(微生物代谢产物)、查看门店操作台温控设备等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过12315平台举报,并留存支付凭证作为维权依据。
这场由11小时引发的品牌危机,本质是食品工业化进程与传统监管模式的碰撞。当茶饮行业走向"万店时代",唯有建立更精细的科学监管体系、更透明的供应链管理、更理性的消费监督机制,才能实现规模与品质的真正平衡。
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言:"效率是把事情做对,效能是做对的事情。"对蜜雪冰城和整个行业来说,此刻更需要的是效能层面的革新。 #热点大家聊#